霍仕平是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五級職員、研究員,39年來,他苦心鑽研玉米育種和栽培技術,像老黃牛一樣辛勤耕耘,帶領團隊選育出20多個優良的玉米自交系,50多個優良品種。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霍仕平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1月26日,載譽歸來的霍仕平一到單位就馬上投入工作。説起這次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霍仕平十分激動。
1982年,20歲的霍仕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來到當時的萬縣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從小過慣了苦日子的霍仕平立志要在提高糧食產量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事農業研究是一份辛苦地工作,與土地、天氣打交道,日曬雨淋是家常便飯。
我們玉米研究工作每年最苦的時候就是授粉和收穫 ,授粉和收穫都必須是在太陽天烈日下才能夠完成。農民中午還能睡睡午覺,而他們根本沒有辦法睡覺,甚至也不能按時吃飯,有時候要下午3、4點才能吃上中午飯。
一心撲在科研事業上,霍仕平沒辦法好好照顧家庭,説起對妻兒的虧欠,霍仕平非常愧疚。
他1987年結婚,新婚不久 妻子手臂摔成粉碎性骨折,他都沒辦法照顧她。1990年3月他兒子出生,出生後3天 ,為了要到基地播種,他也沒辦法照顧他們。
幾十年的心血沒有白白付出,霍仕平帶領科研團隊,成功選育出多個玉米自交系,完成了科技部、農業部、省市級下達的重大重點科技項目30多項。育出了20多個優良的自交系,50多個優良的品種,這些品種在重慶及西南地區累計推廣了1.5億畝,產生了5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因為貢獻突出,霍仕平此前也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市先進工作者、重慶市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霍仕平説,榮譽代表責任,他將一如既往,繼續帶領團隊從事科研工作。